Tel:400-969-9938

神经领域2023 年年终总结:值得一读的文献TOP10

2023年精彩纷呈:神经感染领域,新冠走了,但纷繁复杂的神经并发症还需管理;神经免疫领域,疑难杂症成为讨论重点;认知障碍领域,血检大显身手成为新潮流等,海默医学筛选各专业影响最大的10篇文献,为大家推荐,欢迎阅读。


感染领域:2023年,在2022年新冠疫情放开防控限制后,研究者重点放在了针对新冠引发的各类疾病管理。


文献1:

“Pathophysiology, diagnosis, and management of neuroinflammation in covid-19”发表在BMJ的八月刊,影响因子30分。


文章总结了新冠肺炎感染中的神经系统并发症,考虑到感染患者数量之庞大,其潜在的长期发病率和死亡率具有重大影响。为更快速、适当地诊断和治疗患者,为读者进行鉴别诊断,包括脑病、脑炎、急性脱髓鞘性脑脊髓炎、中风和格林-巴利综合征,并从病理生理学分析各个疾病发病的原理。


图1: covid-19 引起的神经免疫疾病发病机制


神经免疫领域:2023年,针对脑炎、脱髓鞘、运动神经元等神经免疫疾病,研究者的重点放在了指南基础上的更新或疑难解读。


文献2: The Lancet. Neurology 三月发表“Diagnosis of myelin oligodendrocyte glycoprotein antibody-associated disease: International MOGAD Panel proposed criteria”,影响因子30分。


图2:MOGAD 的诊断


MOGAD的诊断中,血液样本的CBA检测尤其重要。出现红旗症,需要特别注意,比如血液CBA结果低滴度,或者滴度未知的阳性,或脑脊液阳性血液阴性的患者中,需要同时AQP4抗体阴性 且有一条以上的临床或MRI特征支持。


文献3: The Lancet. Neurology 五月发表“Diagnostic criteria for autoimmune encephalitis: utility and pitfalls for antibody-negative disease”, 研究抗体阴性的自免脑诊断,影响因子30分。


抗体阴性的自免脑有可能是误诊!

原因有:第一,不遵守报告的临床要求,将疾病视为可能的自身免疫性脑炎;第二,对脑磁共振和脑脊液的炎症变化评估不足;第三,缺乏或有限使用脑组织检测,以及使用仅包含狭窄抗原范围的细胞检测。


为了诊断可能的自身免疫性脑炎和可能的抗体阴性自身免疫性脑炎,临床医生应遵守已公布的成人和儿童标准,特别关注排除替代性疾病。此外,为了诊断可能的抗体阴性自身免疫性脑炎,脑脊液和血清中缺乏神经抗体应该得到充分证实。神经抗体测试应使用组织检测以及包含广泛抗原的细胞进行检测。


文献4: BMJ 十月发表“Advances in molecular pathology,diagnosis,and treatment of amyotrophic lateral sclerosis”,影响因子30分。

图3: ALS 表型谱


肌萎缩侧索硬化症ALS被广泛认为是额颞叶痴呆症-MND连续体中一种复杂的神经退行性疾病, 具有临床和遗传的异质性。20年里,肌萎缩侧索硬化症的基础研究取得了相当大的进展。然而,这种知识的积累在转化为有效的疗法方面进展缓慢,这是患者和护理人员沮丧的主要来源。


随着生物标志物、仔细和创新的临床试验设计以及针对症状前基因突变载体中的早期疾病,该领域更接近于将基础科学发现转化为疾病修饰疗法。对于更多的零星性肌萎缩侧索硬化症患者来说,希望通过发现带来风险的基因变异,并找到方法来定义主要机制(例如,炎症与逆转子激活与氧化应激途径)作为疾病的驱动力,一种类似于癌症治疗的个性化方法可以将肌萎缩侧索硬化症变成一种残疾有限和有尊严生活的慢性疾病。


文献5: SCIENCE 1月发表“Common genetic factors among autoimmune diseases.”,影响因子41分。


这张弦图显示了在对六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免疫芯片分析中,由相同的潜在等位基因驱动的成对共享遗传关联。CeD,乳糜泻;炎症性肠病;MS,多发性硬化症;T1D,1型糖尿病;RA,风湿病;SLE,系统性红斑狼疮。

图4: 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共同风险变异


自身免疫性疾病在个人和家庭中表现出高度的合并症,提示共同的风险因素。在过去的15年中,全基因组关联研究已经建立了这些常见病症的多基因基础,并揭示了广泛共享的遗传效应,表明共同的免疫病理学。尽管在确定这些风险变体的确切基因和分子后果方面存在挑战,但功能实验和与多模式基因组数据的整合为驱动这些疾病的关键免疫细胞和途径提供了有价值的见解,具有潜在的治疗意义。


痴呆方面:

2023年,随着AD 药物的推进市场,早期痴呆的检测技术需求更加扩大,尤其血检技术获得更多认可,在认知障碍的不同种类应用中继续深化。


文献6: Nature Medicine 7月发表“Emerging diagnostics and therapeutics for Alzheimer disease”,影响因子27分。

图6: 用基于液体的生物标记物分期阿尔茨海默病病理生理学


AD发生病理变化(阴影区域): 在一种典型的进展中,首先是淀粉样蛋白沉积和神经炎症,然后是tau积累、突触功能障碍和神经元变性,这些都发生在认知障碍发作附近。

“初级预防”是指旨在防止AD生物标志物存在的治疗策略;“二级预防”是指治疗具有可测量AD生物标志物(但不是认知障碍)的个体;“疾病矫正”指的是治疗认知障碍患者。

生物标志物的应用更加具体,不同生物标志物可标识大脑病理变化。


文献7: Nat Rev Neurol 12月发表“ Molecular biomarkers for 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 and dementia”, 影响因子27分。

图7:   血管性认知障碍中相关生物标志物


血管性认知障碍和痴呆(VCID)是阿尔茨海默病后痴呆的第二大常见原因,但鉴定分子生物标志物以准确诊断VCID的进展相对有限。在这篇综述中,研究者总结了大小血管疾病在VCID中的作用,考虑了导致血管性脑损伤的潜在病理生理过程,包括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硬化,缺血性损伤,出血,灌注不足,内皮功能障碍,血脑屏障破坏,炎症,氧化应激,缺氧,神经元和神经胶质变性。我们考虑这些过程中的关键分子,包括蛋白质和肽,代谢物,脂质和循环RNA,并考虑它们单独和组合作为分子生物标志物的潜力。


文献8: NEW ENG J MED 8月发表“ Trial of the MIND Diet for Prevention of Cognitive Decline in Older Persons ”, 影响因子74分。


研究者利用双点随机对照试验,涉及没有认知障碍但有痴呆家族史的老年人,观察地中海-DASH神经退行性延迟干预,即MIND饮食对预防老人认知障碍的作用【是地中海饮食和DASH(停止高血压的饮食方法)饮食的混合】。

所有参与者都接受了关于坚持指定饮食以及支持减肥的咨询。共有1929人接受了筛查,604人入选;MIND饮食组301例,对照饮食组303例。93.4%的参与者完成了试验。从基线到第3年,两组的整体认知得分都有所改善,但参与者的认知和脑MRI结果的变化没有显著差异。

预防认知下降,可能光靠饮食控制是不够的!应保持定期监测和及早干预(药物或非药物)。

图8: MIND组和对照组的认知评分


文献9: Nature medicine 4月发表“ Propagative α-synuclein seeds as serum biomarkers for synucleinopathies ”,影响因子27分。

图9: 致病性α-突触核蛋白seed

   图10 : 致病性α-突触核蛋白seed的诊断性能


异常的α-突触核蛋白聚集是一组被称为突触核蛋白病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关键病理特征,这些疾病包括帕金森病(PD)、路易体痴呆和多系统萎缩(MSA)。研究者改良了检测系统,可检测患有突触核蛋白疾病的个体血清中的致病性α-突触核蛋白seed, 区分PD和MSA。区分疾病与健康组间,致病性α-突触核蛋白seed显示出高性能,PD与对照组AUC 可达0.96。


神经瘤:神经肿瘤也与基因有关。


文献10: Nature medicine 五月发表“ Targeted gene expression profiling predicts meningioma outcomes and radiotherapy responses”,影响因子27分。

图11:实验设计和相关基因


脑膜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颅内肿瘤,手术是治疗脑膜瘤的主要手段,但需要改善脑膜瘤的危险分层,术后放疗的适应症也存在争议。研究者开发了一种靶向基因表达生物标志物,可预测脑膜瘤的预后和放疗反应。

  图12: 基因表达生物标志物提高了对脑膜瘤预后的辨别能力


使用173个脑膜瘤的发现队列,开发了34个基因表达的风险评分,并对来自3大洲12个机构样本进行了该生物标志物的临床和分析验证,包括一项前瞻性临床试验中的103例脑膜瘤。

与所有其他测试系统相比,基因表达生物标志物改善了对结果的区分:在局部复发(5年AUC0.81)和总生存率(5年AUC 0.80)。

临床验证队列中,与世界卫生组织2021级护理标准相比,局部复发的AUC增加为0.11(95%置信区间为0.07至0.17,P < 0.001)。基因表达生物标志物鉴定脑膜瘤受益于术后放疗(危险比0.54,95%置信区间0.37-0.78,P = 0.0001),建议29.8%的患者可以改进术后管理。


如果各位对详细文献感兴趣,可下载参考文献2023TOP10。



分享到:
客服电话
028-8948 2318
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三期六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