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el:400-969-9938

脑寄生虫病的诊断与病例分析

1

定义

脑寄生虫病是由寄生虫虫体、幼虫或虫卵侵入人体脑组织,通过移行、寄居造成脑组织机械性损伤及免疫病理反应,引起过敏炎症、肉芽肿形成、脑血管或脑脊液循环阻塞的脑病。常见的脑寄生虫病有脑囊虫病(cysticercosis of brain)、脑肺吸虫病(pneumoniasis of brain)、脑血吸虫病(schistosomiasis of brain)、脑弓形虫病(toxoplasmosis of brain)等,尤以脑囊虫病最为多见。


2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可为急性脑膜脑炎,或为继发性癫痫发作或伴有定位体征的颅内高压症,亦可有智能衰退或精神障碍。脑寄生虫病的临床表现主要取决于虫体的寄生位置、范围、数量,周围组织反应及血液循环及脑脊液循环障碍的程度。脑寄生虫病病种较多,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易于误诊误治,必须注意与其他因素引起的脑部疾病相鉴别。


3

病因机制

寄生虫可经血液循环、静脉血管吻合支、淋巴系统、动静脉血管外间隙、椎间孔、眼结膜及鼻腔粘膜等途径人脑,寄居在脑的任何部位,如细胞内、血管内、脑膜间隙、组织间隙、脑脊液、脑室及椎管内等。脑寄生虫病可由机械性损害引起,例如创伤、压迫、阻塞、增殖。亦可由毒素分泌引起,寄生虫通过分泌毒素可以直接或间接地作用于脑或脊髓。亦可由变态反应引起,寄生虫变应原包括虫体与虫体分泌物、代谢产物及酶类等。寄生虫对中枢神经系统损害的类型,根据临床特点可分为寄生虫性脑部占位性病变与寄生虫性脑炎或脑膜炎。


4

脑寄生虫病的诊断

脑寄生虫病的诊断与其他脑病一样,必须联系中枢神经的解剖结构与功能的关系和流行病学特点。


寄生虫性脑病的诊断依据


1) 有寄生虫感染史。临床必须询问患者的居住史、饮食习惯等。

2) 与寄生虫的流行区分布一致,即患者大多来自流行区

3) 脑寄生虫病多继发于原发部位的虫体感染,发病一般较缓,病程可以很长。常呈多灶性定位体征或出现难以定位的移动性局灶体征。

4) 外周血液与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为蠕虫感染特征;脑脊液中有时可查到虫体或虫卵等。

5) 除病原检查外,尚可采用免疫学方法。特别是脑脊液的免疫诊断。脑电图、CT、MRI检查有助诊断。


具体而言,不同脑寄生虫病的诊断方式与流行地区有一些差异


I. 脑囊虫病

脑囊虫病是中枢神经系统最常见的寄生虫疾病,此病是由猪带绦虫的幼虫——囊尾蚴寄生于脑组织所引起的疾病,是囊虫病中危害最为严重的一种。脑囊虫病主要有癫痫发作、颅内压增高和精神障碍三大基本症状

a) 诊断:检测粪便,特别是排出节片,皮下发现囊尾蚴结节, 都是重要诊断依据。缺乏上述依据时, 脑部检查, 可作出诊断。头颅X线片、断层摄影有帮助。

b) 流行地区:在我国以东北、西北、华北和华东北部地区多见。


II. 脑肺吸虫病

脑肺吸虫病由于肺吸虫脑内异位寄生所致。

a) 诊断:询问病史,肺吸虫皮内试验阳性、血清和脑脊液特异性肺吸虫IgG抗体水平升高均有助诊断。痰、大便和脑脊液中查到肺吸虫虫卵或皮下结节活检找到虫卵、童虫、成虫是确诊的可靠依据。

c) 流行地区:我国流行于东北、华北、秦岭以南山地和江浙一带。


III. 脑血吸虫病

脑血吸虫病系血吸虫卵经血液循环沉积于脑组织引起。

a) 诊断:来自血吸虫疫区有疫水接触史或已确诊血吸虫病,脑部症状出现在感染血吸虫后, 结合外周血或脑脊液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及免疫学检査脑电图、CT、MRI等辅助检查。手术切除肉芽肿为主。

d) 流行地区:主要见于长江中下游地区,在我国流行的为日本血吸虫病。


IV. 脑弓形虫病

弓形虫病系由刚地弓形虫感染所引起的人畜共患性病。

a) 诊断:具备以下项中项阳性可诊断, 其中第3、4项是关键:1.患者来自感染高发地区, 有动物接触史;2.感染和神经损害症状体征;3.特异性血清抗体阳性;4.血液、体液接种并分离出弓形虫,或从患者体液、组织中检侧出弓形虫;5.特异性治疗有效。

b) 流行地区:人和动物的弓形虫感染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而弓形虫中的刚地弓形虫,全世界有25%—50%受感染,中国阳性感染率为5%—20%,部分地区高达30%以上。


5

鉴别诊断

除不同寄生虫脑病相互鉴别外,尚需与原发性癫痫、脑肿瘤、细菌性和病毒性脑炎脑膜炎及脑血管病相鉴别。王淑梅等发表的《78 例脑寄生虫病病例分析》显示,脑寄生虫病的首次就诊误诊率一度高达46%,约有26%的患者被误诊为癫痫,8%的患者误诊为脑肿瘤。


6

脑寄生虫病病例分析

脑寄生虫病患者较为少见,近年较少有脑寄生虫病的大型病例研究。目前国内已发表两篇较大型的病例研究(病例数>50),分别发表于2008年与2009年。


I. 江西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78 例脑寄生虫病病例分析

1998年3月至2007年8月收治的脑寄生虫病病例89例,男59例,女30例,年龄为8~73岁,平均(29.2±12.6)岁;按发病年龄分组<10、10~20、>20~30、

>30~40、>40~50、>50~60及60岁以上,各组人数分别为3例,29例,19例,21例,6例,9例,2例。最终诊断脑囊虫病78例,脑血吸虫病9例,脑肺吸虫病1例,脑裂头蚴病1例。

脑囊虫病按马云祥等囊虫病诊断标准,其他脑寄生虫诊断根据有相应的脑部症状和体征,排外了其他脑部疾患,根据病原学,血清和脑脊液免疫学,影像学,病理等诊断。临床表现和影像学特征如下:

图1

II. 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78 例脑寄生虫病病例分析

该文章回顾性分析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2003 年6 月~2008 年6 月收治的脑寄生虫病78 例。结果脑寄生虫病78 例中, 男性52 例, 女性26 例, 平均年龄为(34.5±11.4) 岁, 有食生肉史者占32.1% (25/78)。临床表现依次为癫痫、头痛、恶心、呕吐、视力及听力下降、面瘫、智能障碍等。最终诊断脑囊尾蚴病占78.2% (61/78), 脑裂头蚴病占15.4% (12/78), 脑并殖吸虫病占3.8% (3/78), 脑弓形虫病占2.6% (2/78)。

辅助检查结果:本组病例中, 外周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异常者24 例(30.7%), 百分比最高达32%, 正常者54 例(69.3%)。49 例行腰穿检查, 脑脊液常规、生化、压力均正常的28 例(占35.9%), 压力大于180 mm Hg的18 例( 36.7%) , 白细胞大于1 ×10^7/L 的3 例(6.1%), 蛋白大于0.45 g/L 的7 例(14.2%)。血清特异性抗体阳性68 例(87.1%), 同时伴脑脊液特异性抗体阳性18 例(23.1%), 血清或脑脊液特异性抗体均阴性10 例(12.8%), 其中2 例病理证实为脑囊尾蚴病。78 例患者行头颅CT 或MRI 检查, 75 例(96.2%)颅内可见异常改变。其中53 例(67.9%)表现为颅内多发病灶, 22 例(28.2%) 为单发病灶, 3 例(3.8%)未见明显变化。75 例有颅内病变的患者中, 其病变部位位于脑实质的67 例(85.9%)、脑室3 例(4%),同时累及脑膜、脑室或脑实质5 例(6.7%)。


7

小结

脑寄生虫病的诊断方式多样,需结合寄生虫感染史、流行区分布、体征、外周血液与脑脊液中嗜酸性粒细胞检查与虫体或虫卵检查、免疫学方法(尤其脑脊液的免疫诊断)、脑电图、CT、MRI等综合判断。脑寄生虫病,由于致病虫种颇多,临床表现复杂, 易误诊误治。尽管一些寄生虫的感染, 仅有少数导致中枢神经损害, 但是一旦发生则后果严重。近年来,由于宠物热、饮食习惯改变以及人口流动频繁, 部分脑寄生虫病发病率有上升趋势,必须引起临床高度警惕。


参考文献

1) 徐明生,俞雅琴. 脑寄生虫病[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2,04:243+215.

2) 徐明生,俞雅琴. 脑寄生虫病(续)[J]. 热带病与寄生虫学,2013,01:58-62.

3) 许淑琴. 寄生虫所致的脑病[J]. 中国临床医生,2005,11:21-23.

4) 谢慧群等,89例脑寄生虫病回顾性分析, 临床荟萃,2008年8月5日 第23卷 第15期

5) 王淑梅等,78例脑寄生虫病病例分析,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2009 年6月第27卷第3期

6) 顾福祥,顾金保,陈晓光. 脑寄生虫病的影像学表现[J]. 热带医学杂志,2009,06:709-711.



分享到:
客服电话
028-8948 2318
地址:成都市温江区成都医学城三医创新中心三期六栋